苏州的五行是什么?
苏州古称吴,春秋初期,苏州属吴国地,战国时期,楚灭越,苏州属楚国地;秦统一中国后设置吴县,战国时期的苏州被称为吴中。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昆山候国。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立昆山县,属会稽郡。三国时苏州分为吴县和昆山县,晋代改为吴兴县,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吴兴郡置苏州。唐宋元明清历代相沿袭,沿用至今。
从汉代开始到唐宋时期,苏州的州治或府治就在今天的城区、沧浪区和金阊区一带。宋末元初,由于水患严重,州城多次迁徙。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新建苏州府治于盘门内今上花园附近。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因黄河水灌入苏州城,府治再次迁往盘门外北固山下。 明代后期,由于水患频仍,为避洪水,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建苏城新址,将旧府治东移至盘门桥西,俗称“马儿墩”;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又在盘门桥西另筑新城,俗称“苏州府城”。
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帝以“水患日殷,民多被淹”为由下旨毁旧城,在盘门外重建新城,并疏浚河道,围堤筑坝,建闸筑堰,大兴水利,留下了著名的“香雪海”。如今旧城已不存在,但保留了若干古迹,如唐代陆龟蒙墓、宋代文臣尚书宅、元代倪云林故居等,而古城墙也仅存留少部分。
裴郦优质答主在中国传统术数中,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五行的角度来解释,城市也不例外。苏州当然也有五行,从地理位置来看,北枕长江北,东面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有太湖,根据“面北背南,左东右西”的原则,所以苏州的四面分别为金水木火。而根据“五脏配五行”的原理,我们可以知道:脾在五行中属土,脾在中间,所以脾所对应的土为中央之土,中央之土,即为黄土;黄土,即为皇土。那么也就是说,中央之土有皇位之意,象征着皇权。然而,作为城市五行为金水木火的苏州,黄土在中央,意味着皇位在中间,四方之财奔皇上而来,苏州如此有帝王之像,那么为什么没有帝王建都苏州呢?
其实,苏州的地理位置,早在明朝时,《阳宅大全》有明确的说法:“江南以苏州为尊,乃帝王之像,不可立贵造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苏州是帝王之都,不能在此建宅,如果在此建宅,则犯了风水的大忌。所谓“四水归堂”,这四路水,是指东、西、南、北四条道路,“堂”,即指宅第。也就是说四面八方之水汇聚于宅第,如果将宅第比作一块金子,则四面八方之水如同护城河一般,这样的风水是最佳风水。
然而,虽然江南以苏州为尊,苏州风水奇佳,自古为藏龙卧虎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春秋时期发展而来的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苏州并没有帝王建都,而且作为吴文化发祥地的吴中区,不仅没有帝王建都,还很少出文状元,这又是为什么?
其实,这里面也是有风水原理的,既然苏州是帝王气象,四面八方之财汇聚中央,那么若是在此建宅,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金鱼缸一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犯了大忌。而吴中区虽然出了许多文状元,但出的武状元很少,这也有风水上的解释。首先,吴中区在苏州的正南方,在五行中,正南属火,南方又是夏季,夏季五行属火,又吴中有众多湖泊河流,夏季雨水多,水火相激,不利于男丁,有损阳气,所以出文状元多,而文官虽多,但易折损将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