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灵好斗是什么生肖?
鸡。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鸡。原指雄鸡能报晓,后用来指打鸣的公鸡(有黄羽、黑羽等品色之分)。《庄子·外物》:“彼节者有假叶焉。”《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旦明乍暖还寒,宜种榆槐,狗儿芽。”注:“狗儿芽,草名也。一名鸡儿芽。”宋苏轼《丁公献永宁茶诗序》:“吾蜀有自生山茶,自叶至花,皆大如掌,红翠光鲜,光灼若宝珠……惟蜀中自生者可爱。”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其叶如豆荚,嫩绿可吃。”现代汉语中,“鸡”字仍然表示这种有硬壳卵的生物。但古人所说的“鸡”,范围远不止于这一物种的动物。
首先在古代文献中,“鸡”字常作动用,意为“杀鸡”。这从许多文言文中可见端倪。其次,人们把某些动物称为“鸡”,是取它们的特征性的行为,而不是根据生物学的物种概念。可以说这些动物都是“鸡”。 例如,《礼记·檀弓下》:“有虞氏用玉帛,春秋以祠。”郑玄注:“有虞氏当用玉帛祭祀天地,今反用牲,越礼矣。”孔颖达疏:“言‘有虞氏’者,谓舜也。舜始造祀天地之礼,其初只用玉帛,不用牲牢。”这个“用玉帛”的“舜”,即《尚书·尧典》中的“舜曰‘俞!’”,也是后人说的“舜帝”,他所在的朝代也被称为“虞朝”或“虞代”。由于他的部族最初使用玉器祭祀天地,所以他们的后代也有把“玉”或“帛”加在祭品前边的情况。周武王灭商后,追封舜的后人于有虞之地,国号为陈,史称“陈舜”。他们使用的“玉帛”之礼也流传下来。
再比如,《战国策·齐策四》:“君岂有逸志高望,欲吞天下乎?”注:“此言齐事秦,无他异。”这个“吞天下”的“齐”,指的是战国时的齐湣王。因为他曾吞并了燕国和宋国全境,因此又被称为“齐宣王”“田辟疆”“齐闵王”。因为“齐”本来就有“吞”的意思——吞并、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