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字五行里属什么?

盛乙恒盛乙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成”字的五行是金,但金并不是这个字的本质五行。 “成”本义是成功、成就,成功和成就的“成”五行属土。 《说文》:“成,就也。从丁声。”这里阐述了“成”的字源,可见“成”的古字形像一个人举着杆子(木工所用的工具,类似今日的电钻),上面顶着东西,表示“完成”“成功”之意。“成”的现在意义由此而来。 不过,如果单单阐述这样一个含义,那“成”也就和许多别的字一样了。然而“成”是一个多音字并且有两种读音。这两种读法的区别就在于其意义的范畴大小不同——读chéng时,意义范围小,指完成某一具体的事情;读chōng时,意义范围广,多指向某种目的付出努力并在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成长。

我曾经在古汉语字典中查到过一个关于“成”的词条,大意是说“成”有“人”旁且读作chéng的时候,是指人完成了某件事情(这事情可能是一件大事也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当“成”读作chōng的时候,则是指人在实现某个目标的过程中经历了辛苦劳作然后有了收获。因此我认为,“成”的五行应当是土,因为劳动与土壤密不可分,而且人最终也需要土壤才能安葬。

但是,如果仅仅根据“成”字的字形或者字典里的词条就可以下结论的话,那就过于简单了。关键问题在于古人如何解释这个汉字,而古人对汉字的解释是非常细致的,通常都是依形托义。也就是说,古人会根据一个字的形体结构去猜想它的本意是什么。比如“日”字,因为古代没有电灯,晚上要走路就要打灯笼照明,所以“日”字就假定为太阳照在发光的灯笼上;又比如说“高”字,古代的窗户都做得很高,所以“高”的本意就是窗格。类似的,“成”字因为有一竖,在古代就被猜测为是杆子的象征。

可是,古人这种依形推演的方式往往会产生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在《康熙字典》里面就有这样的记载:“成字诸书多误作城,非。按城者,圆顶之墙,此字当从木音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成字别处误作城字,这不是成字。按照城墙建造的方法,成字应当是二声,并且是树木的“木”。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因为古文字学家已经证明,“成”字从土从丁声,而不是从木从声。并且经过考证,“成”字的本来面目是长方形的东西顶端有横线,用来表示成功、成就的意思。至于这个长方形的东西是什么,很多古籍中都提到了,那就是“耒”。《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农民未治田,宜勿复务,令且休息,急征租赋,以匡贫民。……仲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祀场,先荐寝庙,可饭五谷,无夺民时,无废百工。”

这里的“农乃登谷”的“登”字指的就是“成”;而“五谷”的“谷”也是“成”。可见“成”在古代就是指用农业工具耕种地并收割庄稼。这样,由于土(土)、丁(农)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汉字“成”。 所以,综合来看,“成”字的五行应该属土。

乜韵莲乜韵莲优质答主

在汉字的造字原则中,会意字是一种重要的汉字构形方式。它和象形字、指事字同属于独体字,即所谓的“独体书字,众妙生焉”。指事字和象形字是独体字的始源字,而会意字则是独体字的衍生字。由独体字产生合体字,标志着汉字初步具备了构形的独特性——系统的表意性。

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会意字从结构上可分为两类:一是由两个意义有关的构件合成,表示与构件意义相关的新意义。如:看、从、众、炎、晶等。

二是加注符号的会意字,用表示方位、位置或状态的符号“丶、亠、一、八、十、又、乃”等与另一个构件组合,表示一定的意义。如:亦、牟、即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