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时是什么时辰五行?
酉时,十二时辰之一。时辰的计算方法是以夜里11时至次日凌晨1时为子时,依次类推,时辰名称依次为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酉时是下午5点到7点。五行属金。
时辰在春秋时就已经产生。《国语晋语四》:“能欲不能,去民之苦,开民之利。赵衰为卿,林父出走,杖之以乡里。古之治民勤使职事,温慈惠和,章明有五节,以惠安训诲万民,而均分四方。百姓和亲,政事时均,又无荒急,国家不有违条之士民,则虽终去之,可也。”韦昭注:“五节,五时之分也。”五时即五季,指孟、仲、季三个月。分五时为五节,每节一个季度。春秋时一年分五季,一季为一节。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吕氏春秋孟冬纪》:“是月也,日短至,阴气胜,阳气微,民乐深居而炀。故命有司,告于民,曰:‘毋(勿)聚众,毋(勿)置城,毋(勿)大作,毋(勿)缮墙,毋(勿)聚尘,毋(勿)拔故,毋(勿)摇旧,毋(勿)起动,毋(勿)坏大,毋(勿)淫土功……’命之曰:“时难得而易失也,时至则存,不至则亡。”’”文中提到的七个“毋(勿)”字,都是指示人们在冬季里应该注意做的事情。其中“毋(勿)大作,毋(勿)缮墙”就是禁止大兴土木、修理城墙的意思。因为冬天是阴气最盛的时候,五行属水,如果这个时候大兴土木,就会使木气受损,不利于新事物的成长,所以古人在这个时候都禁止大兴土木、修理城墙等行为。
东汉时,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四民月令》:“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故谓之春分,以分昼夜也。”这段文字记述了春分这一节气的来历以及春分的有关物候、农事和民俗活动。其中“春分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句话,用两支地支表示昼夜长短,并用“平”字表示寒暑变化,这正是古代记述日子的方法。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记述日子已经完全采用十二地支了。如《水浒传》第三十三回:“且说宋江自在山寨住个一年有余,忽一日,宋江与吴用闲坐,谈论古今兴废之事。次日清晨,只见小喽啰来报道:“山下有两只是船,打青旗而来。”宋江连忙下山相迎,看时,却是戴宗、李逵,宋江大喜,问道:‘吾兄如何到此?’戴宗道:‘哥哥,你在这里快乐,不想我等在家里,整日不闲,只因朝廷用兵,各处调发军将,要征田虎,特差我去蓟州劝战。不想一路无有阻当,军马已到蓟州,我等不辞辛苦,兼程而进,来到军前……’”这段文字中,用“次日清晨”,“一路无有阻当,军马已到蓟州”来描述戴宗、李逵来梁山泊的时间。这些都是十二个时辰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