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门在哪里?
在老广州人的心中,有“北有崇文门,南有东门外大街”之称,是老广州的门面和标志。 这里原指城东门口大路(现称大南路),但人们习惯把附近的文明路、文德路等路段也称作‘东门外’或‘东山’。 东门外一带自明清以来就是繁华的闹市,店铺林立,商品齐全。
从地图上看,现在的越秀区除了中山三路、中山四路以及北京东路等路段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城墙外,其余的都是20世纪50年代后填平的路基,东外环路更是将旧城一分为二,导致这一地区的传统地形与地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实,“东门”并非指代某个具体的地标,而是一种泛指,类似于北京的“皇城根儿”或“老城根儿”,实际上是指老城的东部区域。 据清末《广州市乡土志》记载,“广州为南方第一大都会”“其地有四乡,曰城中之村曰西关之邨曰东塾之邨曰南田之邨……城内多小巷。”“东塾之邨”即现在的东山口附近地区。
由于历史的积淀,“东门”这个词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符号。
东门,是北京城的传统称呼。在过去的北京内城墙上,共有九个城门,东面的三个城门被称为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合称为东门。北京城的东边,过去是主要的水源、农田、果园。因此东门又是主要的农副产品的进城通道。东城门过去是杂贩子、小商小贩们经营的天地,他们挑着担子,推着小车进城做小本生意。旧北京在东直门外,还有老磨盘、玉河等水系,水系两岸是片片菜园。每天清晨从东城陆续进京的有水萝卜、白菜、韭菜、毛豆、扁豆、冬瓜、南瓜、甜瓜。
过去的老北京,城中的商号、作坊、工厂、民居等等,所需的生活日用品,都是小贩用挑子或车子送到门前的。以经营小买卖为生的"南店北爷"的吆喝声,是老北京最有特点的市声。东城门外过去是北京的梨园行的门户,著名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都是从东直门进京表演的。著名的京剧大师谭鑫培、杨小楼,都是走的这东门。以经营戏剧表演为主的天乐园、三庆园、广德楼、吉祥园等戏园子和大丰、泰丰等各大饭庄酒楼,也都在东城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