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五行是什么意思?
《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物有成积。”郑玄注:“昭穆者,神之位次也。” 古人建宗庙时,把祖先分成先后两个序列来祭祀(这已经涉及到宗祠的构建问题),称为昭穆。而将祖先灵位放到宗庙中某个具体的方位上,是有讲究的——如果第一排的南面放了某帝王的灵位,那么第二排就放该帝王父祖的灵位;而第三排就应该放该帝王子孙的灵位了……如此循环往复。
这种排列方式其实非常科学,因为人去世以后,一般来说其子女会为其修建家庙进行供奉,而一家一姓的家庙又一般都是相连的,所以把同姓的先人都聚集在一起,从南到北依次安放灵位,很容易让后人找到位置和自己辈分所在的位置。 而异姓的人由于没有血缘关系,不可能将其灵位放在同一排。即使放错了,也会觉得是祭祀之人搞错了,不会有其他想法。
后来这种习俗用到墓地上,就把同一姓氏的先人坟墓集中在一起,按生前位置摆放,而异姓之人坟墓则分开安葬。这样在扫墓之时也可以按族而聚,非常有秩序。 但是,这种昭穆制度只是考虑了单个家族的墓地规划而已,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家族公墓重叠的情况。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容易引起混淆和混乱。于是就有人提出“左昭右穆”的说法:即把左右两边都作为昭穆,前面还是按照家庙的方式来安排,只要不破坏顺序就可以了。
至于东西向的坟地,由于南北向的墓穴居多,为了避免出现东穆西昭、或是南昭北穆的状况,一般要在墓园最外面设置界标,防止乱葬。
子浩优质答主五行五事是儒家对于五行在人伦社会中表现形式的界定,分别为貌、言、视、听、思。“貌(貌行)”,指人的外在言行符合“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的人伦要求;“言”,指人的言论符合仁爱的法度和准则;“听”,指人的听觉器官能够辨别和选择那些符合“爱人”精神的音乐与声音;“视”,指人的视觉器官能够辨别和选择那些符合人伦的色彩和形象刺激物;“思”,指人的内心或思想符合和追求那些合于爱人之心的“礼义”规范。五者之间,以“思”为统帅。《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到:“故凡生物,必以阳,必以阴;必有男,必有女;必有性,形虽千变万化,其南北东西,刚柔动静,终始五百,未尝乱焉。故五行以比五事,五事以应五官,五官以调五气,五气以定五时,五时以平五谓,无有相胜,谓之通人。”
五行五事学说在古代政治中运用甚广,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很大,一方面约束着政治活动本身,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为古代政治服务。正所谓“听不聪则学思不智则学视不明则学言不顺则学行不恭则学。修五事,顺人极也。”(《尚书·尧典》)这里说的是,耳不聪、思不智、目不明、言不顺、行不恭,都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五事合乎人的“准则”。这是对个人的修养要求。
作为儒家社会政治学说的基点和根本,五行五事也渗透到对官员和民众的管理上,《论语·尧曰》中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其中的“五事”是作为选拔和考察官员的标准提出来的。如《尚书·舜典》中提到的“惇德庸和”、“精谨允恭”、“直而便”、“弼直”、“齐圣广渊”、“温恭允德”、“作民父母”、“平章百姓”、“允若”、“亮采”等,就是对各级官员的五事修养的要求和考察任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