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和海水鱼哪个好吃?
“好吃”是一个特别主观的评价标准,因此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不过,如果题主的“好吃”指的是口感的话,那么答案应该是淡水鱼比海水鱼好吃(这里只讨论天然食物,不讨论鱼肉做的熟食品)。这个结论的背后其实是淡水环境与海水环境对鱼的味道产生影响的差异性导致的。
首先,我们得先知道鱼类感觉味道所依靠的感官细胞(味觉受体),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其实都有三个种类的味觉受体细胞,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味觉刺激做出反应:鲜味受体、苦受体和酸/甜受体。其中,能够感知鲜味的味觉受体又分出了两个亚家族—TRP和P2X。
在淡水中生活的鱼类,如鲤鱼、草鱼等,它们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亚硝酸盐以及有机氯类等化合物的耐药性非常高,而这些物质往往是鱼类味觉受体的拮抗剂,会抑制鱼类对这些味道的反应。而在海水中生活的鱼类,如石斑鱼、带鱼等,虽然也能够感知这些化合物,但它们的耐受性要远远低于在淡水中生活的同类,所以这些化合物会对它们造成比较明显的味觉抑制。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咸水和淡水对鱼类味觉的影响。我们知道,在海水之中,无机盐浓度是很高的,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1]。当有味道的物质混入其中时,就会瞬间发生电荷中和而失活,无法进入味蕾被感知。这一点与我们的口水作用类似,当我们尝食盐的时候,舌头上的盐水会迅速扩散到味蕾,冲淡味觉感受器接触到的有味物质,使味觉暂时消失。而淡水中的无机盐含量很低,达不到饱和状态,这样就能保证气味分子能够在唾液的帮助下,顺利到达味蕾并感受到味道。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排名来: 淡水鱼>半咸水鱼>海生鱼 但是,这个排名只是基于生理机制得出的推论,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毕竟影响鱼类味觉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味觉本身,还有其他外界因素。比如,食物的质量也会对味觉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一条鱼的味觉本来就敏感,而你投喂它的又是美味佳肴,那么你自然能够品尝出它美味的一面;但如果一条鱼的味觉本来就不太灵敏,而你给它吃的又是难吃的人类食物,那它肯定对你投放的食物没什么兴趣,即使你强行喂它,它也是味同嚼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