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肖纪年?
我们中国使用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这种历法是以太阳运动为基干来计算的,属于“阳历”范畴;而以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为基础的历法叫做阴历(又称太阴历)。我国古代对月相变化的观测非常细致,有“朔”“望”“弦”“上弦”“下弦”“新月”等称呼。每月初七、八、九,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月亮表面被日光照亮的部分只有一半左右,形状就像弯弯的新月,这时称为“上弦月”或“娥眉月”。
到了月中,月相变成满月,像大圆盘一样,这就是“望月”。随后,月相又逐渐变成下弦月。每月二十五、六,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的背面,没有光的照射,呈现古铜色的暗影,这叫“残月”或者“蛾眉月”。 这样,通过观察月相的变化就可以确定月份。同时,由于每个月天数不是整数的,为了计算方便,古人就采用“置闰”的办法,每19年中安排6个闰月,用现在的天文术语来说叫“插入闰周”。
当然,农历中还考虑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带来的四季变化和温度变化对农事的影响,每一个农历年的第一个月“正月”实际上并非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所在的那个公历日期,而是农历年第一天,即从冬至开始每天夜晚12点正慢慢地把白天时间重新分配给每一个月,以适应春天来临的气候变化。 不过,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扁椭圆,因此每年农历的一月和二月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早春”和“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