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偿债能力怎么得到?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意思! 一般我们评估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无外乎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现金流;其次分析企业的融资结构和偿债安排;最后分析企业财务结构中的各项资本比例(资产负债率、有形资产抵押比例)和现金流量情况。
以上各个方面都是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的直接因素。 但题主提到了“怎么得到”,那我就按照我平时做企业咨询项目时分析的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体系来简单说说如何“得到”。 我所说的“得到”其实就是一个过程,即通过对企业相关资料的分析,将各个指标的计算公式中涉及到的参数进行合理估计或测算的过程。
例如要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需要考虑两个核心指标:毛利率和盈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而确定这两个指标的数值,就需要对影响其计算公式的各个参数进行估计。比如销售成本和销售收入容易获得,但确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的数额就是估计的过程了(因为这几项费用没有真实发生之前我们无法获知准确的金额)。同样,对于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减去坏账准备后的净额)、营业成本(存货减去跌价准备后的净额)以及利润总额等需要计量的科目,其金额的确定也都是通过估计来实现。 当然这种估计是需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比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合理的估计区间,或者在充分参考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给各相关科目赋予相应的权重,然后加权合计得到最终需要计算的会计科目金额。
总之,任何一个能够用数据表达的统计量都必须先通过收集数据并加以恰当的处理后才能获取。在财务报告中,无论是已经公开化的外部报表还是仅供内部决策参考的内部报表,只要我们能看到这些数据,就必须承认这些数据的取得是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简单,也可能很复杂;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也可能需要花费几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无论怎样,它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这就是“怎么得到”的背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