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属于五行中哪行?
“源”字,在易经为坎卦,五行属水。 《说文解字》:"源,水所出也。从水,原声'。”段玉裁注云:”水源流之初也。故其字从水、原。”可见古人造字之时,”源”字就已经包含了水流之义。
另外,古人把山川中的湖泊称为”源"。张岱《夜航船·地理部》:”江湖者,江河湖泽通称也;源者,河流出水之处。”可见古代对河源极为关注。《尚书·禹贡》中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复归于川”的诗句,这里的”河”即指黄河,诗句的意思就是大禹治理了黄河,使它流向正道,从而进入中原地区。”积石”,是指源头处的石头。”龙门”,指黄河的入海口。这两句诗说明了黄河的发源地和最后流入的地方。
《庄子·秋水》中也有”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不辨牛马’的句子,这也是描述黄河的场景。说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源头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至汉武帝时期,汉使探明河源,找到了长江的正源沱沱河,从而明确了”河源”的概念。张衡《东京赋》有”溯河源而东巡”,这指的是沿着沱沱河逆流而上。南朝梁武帝时,高僧慧昭等人西行求法,途经河源地区,留下《河源赞》,文中对黄河发源处的情况做了细致的描述。
在中医文化中,根据五行的特性,将人体脏腑组织分为五大系统,分别归属于五行。比类取象的方法是五脏相生相克说的根据。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人体的阴阳五行出现了失去平衡的结果。而人体五行和饮食大五味也有着对应的关联,因此大五味有着调节五行平衡的作用。五行相生相克。相生则有序,相互滋生;相克则有度,相互制约。过度则有损健康。
木:肝、胆、目、筋、爪、毛、春(季节)、东(方位)、青(颜色)、酸(味道)、角(五音),春季、春季气候、绿色、青色、酸味、眼睛、肝脏、胆、韧带、肋、春季的生长现象、呼唤寻求的声音、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易经》震卦、坎卦。
火:小肠、心、脉、络、舌、夏(季节)、南(方位)、赤(颜色)、苦(味道)、徵(五音),夏、夏季气候、红色、苦味、心脏、血脉、大血管、小血管、舌头、夏季的生长现象、欢乐喜悦的声音、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易经》离卦、艮卦。
土:脾胃、口、肌肉、唇、黄、甘(味道)、宫(五音),夏季、土、黄色、甘味、口、胃、脾、肌肉、嘴唇、夏季的收获现象、歌唱和应的声音、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易经》坤卦、兑卦、乾卦。
金:肺、大肠、皮、毛发、鼻、夏未秋初(季节)、中央(方位)、秋(季节)、西(方位)、白(颜色)、辛(味道)、商(五音),土(泛指土地)、秋季、白色、辛味、鼻子、肺、大肠、皮肤、毫毛、土质的收杀现象、叱咤喊杀的声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易经》兑卦、巽卦。
水:肾、膀胱、耳、骨、发、冬(季节)、北(方位)、黑(颜色)、咸(味道)、羽(五音),冬季、黑色、咸味、耳朵、肾脏、膀胱、骨骼、毛发、冬日的封藏现象、悲思忧患的声音、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易经》坎卦、震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