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字五行属于火?
这个“属火的汉字”的问题挺有趣的,百度上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回答,比如这里: 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吗?似乎都很权威的样子。其实错得离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医理论里根本没有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最初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用来描绘宇宙生成和变化规律。
秦越人(约公元前300年—前210年)著《黄帝内经·灵枢》: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完全看不到任何有关五行的文字。
东汉·王弼(公元196年—249年)注述《道德经》: “夫五行者,犹五音、五味者也……阴阳四时,五行声音滋味,犹自然之气化无穷尽。”——依然看不到有关五行的文字。可见,在中医典籍中,“五行”这个词出现得非常晚,在秦越人与王弼的时代,根本不存在。 这个“五行”的概念是后来才引入到中医领域中的,到东汉末年张仲景时代(公元150年左右)才开始出现。
大家看《伤寒论》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这里提到了一个名词——“五行”。而且,《伤寒论》里出现的五行,完全就是按金木水火土排列的,没有任何区分,说明此时中医使用的“五行”概念仍然没有区分阴阳。
到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年—682年)所著的《千金要方》里提到脾时,第一次使用了“土形”这个词: “脾土形如刀镰,脉在足太阴,色黄,主治之。” 这是“土形”这个词首次出现在中医文献中。再结合前面提到的经络运行于昼夜的时间规律,可以看到,大约是在隋唐时期,中医开始使用“行于阳经为实,行于阴经为虚”、“阴盛阳虚”等概念,同时,“土形”也渐渐代替了“脾虚”“肾虚”等表述。于是,五行中出现了阴阳之分。至此,中医五行彻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