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在五行中属什么?

宿大珩宿大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唐·玄奘译】“从月共声,为受也。” 此字本义是接受、领取,因此和享受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周礼·小宗伯》记载了享与祭祀的关系。 小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祭。及邦国之祀典,若王不举,则摄而享之(大凡国事之大祭,若天子不在,则由宰代行);王飨食,则赞相献酬(王举行饮食之祭时,负责赞导并陪祭)。大飨群公子,则有劳者受胙(大飨众公卿大夫的子孙,有劳力的受赐胙肉)。

【汉·许慎注】 “享,献也,献其所养之物以祭曰享。”

“享,献所养之物者,谓以牺牲粢盛酒醴祭祀天地鬼神及先祖,皆有所养之物,故谓之享。” 这是享作为动词的解释,意思是奉献自己所供养的东西给祖先或神明以示敬意。这个意思后来演变为祭祀的意思,并且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动词+名词的词组,表示用祭品供奉先人或神明的活动称为享或者祭祀。 这里可以看出来享的原意就是奉养之意。

2.享字的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中看享字的形状像是一个器皿上面放着一个肉形物,应该是用来祭祀用的容器,说明它是从祭祀的含义发展而来。 到金文时期,享字的形体变化并不大,仍然可以看到上面的两个象形符号,只是下方多了两根横线,说明它还是指祭祀。 西周时期的鼎、簋等彝器大量出现,因此青铜铭文中的很多字都带有了这些器物的相关特征,但它们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器具,而是泛指所有可以盛食物的器皿。

比如这个盨,在青铜器的铭文中一般都写作:xǔ,读音也是xu,但是它却是一种盛饭、盛粥的器皿而非盨。 因此这里的享应该是指各种可以用来祭祀的食物。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开始使用简牍来记录文字,所以青铜铭文开始退出主流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刻写在竹木上的文字即篆书,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钟鼎文和小篆。这时享字的下面已经没有了方形的底座,而且右边的一竖穿过了中间的横画。

3.享的本义和引申义 既然享是从祭祀发展而来的,那么它就必然具备祭祀所包含的所有意义。 首先它可以指用于祭祀的物品,如《仪礼》有云: “太庙祝,设奠,升,享献爵,奠爵而归位。” 意思是说,太庙中的主人向宾客进献祭祀用的酒,客人饮下后把酒杯放在供桌上。

“君亲举玉爵,遂酌以献于尊位。君授卿,卿受,兴,还,坐,奠爵,乃起,兴,反奠于爵坫上。三酌讫,卿受爵兴,复于坫,奠。乃出。” 宾主双方互相敬酒,然后主人亲自把玉爵倒满酒献给尊者,把爵递给卿,卿站起来把酒斟入樽中,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放下酒杯,再把爵放到坫上。

其次可以指进行这种活动的场所,如《周礼·肆师》云:

“若师有功,则祝先以飨,奉牲告吉,行赏。” 意思是说,如果军队打胜仗,主帅就会请祝师为先前牺牲的将士进行祭祀,献上牺牲,报告上天他们战死的喜讯,然后再行奖赏。 再次还可以指为了某种目的进行的宗教仪式以及这类场合的行为,如《论语·八佾》中说:

“郊社之礼,知其所自来矣,然而献、享之非至孝纯笃者有不见于此乎?” 如果不是极尽孝道的人是不会对祖先进行祭祀的,也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4.享作为名词使用的含义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享其实就是祭祀的意思,而且多指祭祀的场所或行为。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事物的含义是会变化的,就像今天很多人不会把银行理解为储钱的地方一样,这就是词义的演变了。于是到了汉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这个汉字,它的含义就变成了享用、享受、受到恩赐、被赐予等等一系列的意思。

5.古代帝王与享的关系 在古代帝王们眼中,自己就是天地的儿子,是天在人间的代表、人间的君主。所以他们不但需要祭祀自己的祖宗,而且每天都要祭祖。不仅如此还要祭祀各种各样的神灵,祈求他们的庇佑。 因此享也就成为皇帝最重要的祭祀内容之一。除此之外皇帝们还会祭祀孔子等各种圣贤,以求得他们的帮助和指导。 而皇帝本人也需要通过举行种种的祭祀活动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和尊贵。

6.小结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享字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用于祭祀,一个是用于享受。但是在封建王朝时期,享的含义基本上只出现在祭祀领域内,并没有扩散到其他生活领域里去,所以在五行中就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元素。

优质答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但水克火。也就是说水生木,木能旺火(燃烧) 但是水木相生相长呢? 那就是因为土的存在——水生木,但是土生金;土又承载了水的力量,所以成就了生生不息的草木林荫,有了“万壑松涛”的气势,并且这种气是向上走的。 但如果是火呢?那就不存在这种气势了! 因为火被熄灭时,土不载它了,而木就断了……这就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